大石鸻

Esacus recurvirostris   Cuvier
   

  26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) 两性相似。前额、眼先、眼周及伸至耳羽的穿眼纹白色;颚纹、眉纹及眼下至耳羽下部黑色。上体自头顶至尾皆灰褐色。翼上小覆羽灰褐色、黑褐色和白色,形成明暗色带。中覆羽和大覆羽灰白色。飞羽黑褐色,外侧3枚初级飞羽中部具白斑,第7枚以后的初级飞羽大部分为白色而具黑褐色次端斑;次级飞羽基部白色。尾羽灰褐色,外侧尾羽具黑褐色端斑和白色次端斑。颏、喉白色,胸部微沾淡褐色;腹部白色。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。
虹膜黄色。嘴黑色,基部黄色,上喙基部的黄色斑较大。腿和脚淡黄或淡绿黄色(裸露的胫部亦淡绿黄色);爪角黑色。
量衡度 (mm,g;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广东省濒危动物研究所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) 600,195 520,510 78,73 253,265 120,124 85,88
740 534 77 285 117 98
♀(1) 115 495 72 268 112 94
о(1) 600 490 72 252 130 78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体形较欧亚石鸻大许多,嘴亦较长和粗大。额白色,头顶、后颈和上体褐色。眼周的一白色眼圈向后伸至耳区,其上下各有一黑色条纹(构成特殊的脸谱)。下体白色,胸前染淡褐色。嘴粗壮,端部略向上翘。腿黄色。

大小

量衡度 (mm,g;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广东省濒危动物研究所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) 600,195 520,510 78,73 253,265 120,124 85,88
740 534 77 285 117 98
♀(1) 115 495 72 268 112 94
о(1) 600 490 72 252 130 78;

生物学

据杨岚等(1995),大石鸻是黄昏或夜间活动的鸟类,多单只或4—5只结小群在江河边的沙滩上活动,奔跑迅速,偶尔能游泳。食物主要以螃蟹、虾、蛙、昆虫及软体动物为主。白天常静静栖息于沙滩灌丛中,因体色与乱石酷似,极不易被发现。剖检4月采自云南芒市的一只鸟胃,内含物为螺蛳一个。据《海南岛的鸟兽(1983),在海南岛见于海滨沙滩,12月在铺前港同一地方一连几天都见有7、8只一起活动的群体。剖检3胃,内含物有蛙类残渣。

生境信息

据杨岚等(1995),大石鸻是黄昏或夜间活动的鸟类,多单只或4—5只结小群在江河边的沙滩上活动,奔跑迅速,偶尔能游泳。食物主要以螃蟹、虾、蛙、昆虫及软体动物为主。白天常静静栖息于沙滩灌丛中,因体色与乱石酷似,极不易被发现。剖检4月采自云南芒市的一只鸟胃,内含物为螺蛳一个。据《海南岛的鸟兽(1983),在海南岛见于海滨沙滩,12月在铺前港同一地方一连几天都见有7、8只一起活动的群体。剖检3胃,内含物有蛙类残渣。

国外分布

属于典型的东洋种。国外分布:伊朗,缅甸,尼泊尔,印度,斯里兰卡,老挝,泰国,柬埔寨(湄公河),越南(老街,红河)等国

国内分布

国内分布于海南(崖县、文昌、铺前港)、云南(腾冲、景洪[西双版纳]、潞西)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据 Baker(1929)和 Peters(1934)描述,E.recurvirostris 无亚种分化。而 Ali & Ripley(1969)和郑作新(1976,1987,2000)则将其归入滩石鸻 E.magnirostris 种的一个亚种,即云南亚种Esacus magnirostris recurvirostris Howard & Moore(1984,1991)、Hayman et al.(1986)和del Hoyo et al.(1996)等则将该种分列为2个独立的种,即分布于澳大利亚、新几内亚、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滩石鸻E. magnirostris,和分布于尼泊尔、中国、印度、缅甸、斯里兰卡的大石鸻E.recruvirostris。
亚种分化 根据 Hayman et al.(1986)和del Hoyo et al.(1996)等分类观点,该种没有亚种分化。